家族符號
一
一般的印象里能傳輩子的東西總是值錢的,比如金銀古玩或者絕招秘籍。一位親戚拆老屋時挖掘出祖上埋入地下的幾罐白洋,這使得整個拆舊建新工程變得輕松愉快,傳說中的先祖終因那些硬貨讓后人記在心里獲得暫時的不朽。
我家的幾件傳輩物件歷經(jīng)半個世紀(jì),卻不屬此列。其能傳輩完全因為物件本身的堅固耐損。一件是縫紉機(jī)。和現(xiàn)在的機(jī)器相比,不同之處在于體重且機(jī)頭固定不能折放。它的年齡比三大件的年代(縫紉機(jī)、手表、自行車)還要久遠(yuǎn),這點祖母記得最清楚,它是父親出生的那年買的,父親屬猴,今年五十三歲;一件是羊毛氈,這些日子整修家的時候才又露面。薄薄的泛黃的氈面上有拳頭大的一個洞,用了白洋布緣邊箍著,針線細(xì)密一點也不顯眼,這讓人想起晴雯給寶玉補的孔雀衣。父親說,我祖母的母親來看閨女,大早上盤腿端坐鍋頭(炕頭之意),感覺腿底下由熱而燙,抬腿一看,原來氈被燙了窟窿,就順手從棉衣兜里抄出針線“創(chuàng)造”了讓她的曾孫甚至曾孫的曾孫還能如睹當(dāng)時的印跡。
我沒敢說要這破玩意干什么,羊毛氈畢竟還有用,鋪在褥子地下總比硬紙片強?p紉機(jī)從沒人用又笨重還和人搶空間,都從鄉(xiāng)下搬到城里,從租的房子搬到自己蓋的房子。有幾次我嫌擺在家里礙事要賣廢鐵,都被他們厲聲喊。骸皵〖易樱刹诺牟豢蓳p壞”。每每此時我都不再辯解,面對“頑固不化”的他們,我沒法用因為沒用所以舍棄的實用主義去演繹推理。只是慢慢的在心里將那些物件和四世同堂家庭里的許多清規(guī)戒律等同起來,感覺到它們的呼吸和生命,感覺到它們無所不在的壓抑。
二
七十三歲的祖母從定襄匆匆趕回來,只歇了一宿就叫了父親和姑姑回老家打棗去了。那片她親手栽種起來的棗樹如同她的子女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盡管連綿的秋雨讓許多棗農(nóng)把希望爛在地里。前幾年祖母身體硬朗,每年春秋兩季都要回老家照料棗樹,父親和幾個姑姑不想讓他勞累,勸過她很多次,讓她丟了那點棗樹,她就是不肯。今年早些時候,祖母鄭重的把棗樹交給父親,說她跑不動了,棗樹想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賣了也行,荒了也行,說這話的時候祖母帶著情緒,我們都知道她是嫌父親不大照管那點棗樹。父親答應(yīng)了,原本也計劃著這幾天回去打棗,祖母還是不放心親自回來了。
老家還有兩件三夾躺柜,也讓祖母牽掛,幾次要搬上來,因為沒有順車,只好作罷!80后”的人們大概不知道“三夾躺柜”是什么東西了,二十年前的鄉(xiāng)下有許多這樣的柜:狀若長方體,高一米二三,寬三米許,柜蓋、柜壁都是一寸后的榆木板,小孩要踩了板凳才能勉強揭起柜蓋。我家的躺貴尤其厚重,漆了紅色,臥立在窯洞的一側(cè)仿佛紫禁城的城墻。在我的記憶里,小時候很少敢一個人揭起柜蓋,怕夾了手,更怕蓋了頭。七八年前回老家,終于可以輕松的揭起柜蓋了,我跳進(jìn)柜倉里收拾那些壓了多年的只聽父親講過的書,心里一陣愜意。
吃晚飯的時候父親回來了,手里拎著半尼龍袋樹綿棗,說是紅棗多半臭在地里了,有的落在齊腰的殺彭草里揀不出來。又說老家的窯洞漏水了,明年務(wù)必整修一下。我心里想修了給誰住啊,嘴里卻什么也沒說。
三
這些日子整修房子,不小心打碎了那只清白色的陶瓷筆筒,母親把碎片湊齊,用透明膠帶纏繞,筆筒又可以發(fā)揮功效了,我拿在手里捏捏、晃晃,感覺還結(jié)實,就仍擱在書柜里。這只筆筒我也不知道年代,那年回老家收拾藏書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它,就順便帶回來。家里還有許多線裝書,沒皮,倒排版、繁體字,紙質(zhì)發(fā)黃,薄脆透明,我從沒看過,卻舍不得扔。
四
十年前讀巴金的《愛爾克的燈光》,沒法理解巴金重歸闊別十八年所老家時看到“長宜子孫”的照壁時感受到的窒息。時間流逝的太快,生活注解了書本。歷史漸漸模糊,鮮活的磨難、艱辛抑或美夢凝固成了一個個被時光打磨的圓滑透亮的物件,縫紉機(jī)、羊毛氈、棗樹地、三夾躺柜、老窯洞、筆筒、線裝書于是成了家族歷史的符號。感受家族,事實上是將家族的感受借助推理想象還原為歷史。正如余秋雨所說,默立千年的荒漠也有生命,只是需要一個有文化感悟的文人去釋放。
細(xì)細(xì)想來,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珍藏。五寨師范的那枚古槐;瘴乙膊皇菦]有扔嗎?盡管五寨師范的三年也許毀了我和姑姑的一生。盡管我和姑姑都背離了祖父當(dāng)年給我們安排的這條路——我?guī)捉?jīng)曲折該行了,姑姑舍棄了老家的工作,遠(yuǎn)在西安打工。先人走了,留下那些珍藏的象征符號試圖頑固地影響后人,后人努力擺脫“長宜子孫”的束縛,卻又將新的束縛留給后人。
常常想買縫紉機(jī)的時代,祖父一定還沉醉在高家曇花一現(xiàn)的輝煌中,一定還堅信自己擔(dān)負(fù)著振興家族的使命,要不然他為什么要放棄北京大哥的挽留呢?為什么能在幾十年之后還能記起小時候把白洋當(dāng)玩具的往事呢?九六年逝去的祖父給了我太多的記憶和思考。肝癌晚期的三個月,這位六十二歲的年輕老人被疼痛折磨,額頭上經(jīng)常滾下豆大的汗珠,卻始終沒吱一生聲,不肯打一支杜冷丁。探病的親朋來了,他還要站立起來與人交談。時至今日,他年輕時寫下的文字還讓我佩服。
祖父不想回老家安葬,經(jīng)不起老友的勸說,終于落葉歸根,只是按照他的意愿另擇了一塊墳地。
父親說祖父沒的那一刻,眼睛直勾勾的向窗外看。我想祖父不是眷戀生命,也許他的身上背負(fù)了太多的家族包袱,積重難返;也許他早已意識到那些家族歷史的束縛,只是苦于子女眾多沒法超越,或者太多政治坎坷磨滅了他的雄心。那么那最后的向窗外的一望就是一種解脫或是對另一個世界的向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