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舊時對通過國內(nèi)水陸交通要道的貨物設立關卡征收的一種捐稅。厘金又叫“厘捐”或“厘金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清王朝為籌措鎮(zhèn)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軍餉,副都御史雷以誠在當年夏季奏請于里下河設局勸捐。后聽從幕客錢江的建議,于同年九月,派官吏到揚州城附近的仙女廟(今江都縣江都鎮(zhèn))、郡伯、宜陵等鎮(zhèn),公開告知米行,捐厘助響。咸豐四年三月,清政府批準了雷以誠的抽厘助響辦法。因為所定的稅率,大體按貨物價格值百抽一,1%為1厘,故稱厘金。厘金的征收方法分為兩種:一為活厘(又叫行厘),一為板厘(又叫坐厘)?;罾鍖儆谕ㄟ^稅性質(zhì),抽之于行商;板厘屬于交易稅性質(zhì),向坐商征收。咸豐四年十一月,在江蘇幫辦軍務的旗人勝保奏請清廷批準在全國各地推行。不到幾年,厘金制度即遍全國。這時,不僅名目繁多,如有坐厘、貨厘、統(tǒng)稅、統(tǒng)捐、產(chǎn)銷稅、落地稅、山海捐等名目,而且稅率也很不一致。這時,已不是1%的稅率了,厘金變成了各代反動政府剝削人民的一種重要手段。直到1931年,厘金才被撤消,開征通過稅和營業(yè)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