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會計網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關于會計主體假定的幾個問題探討

2006-11-16 08:44 來源:

  目前流行的幾種觀點:

  什么是會計主體呢?目前理論屆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會計核算對象的空間范圍論。

  這種觀點認為, “會計主體假設主要是設定會計為之服務的對象,即限定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高級會計學》閻達五、耿建新、戴德明編著2003年2月8)!八^會計核算主體,是指會計為誰核算,核算誰的經濟業(yè)務。對此,企業(yè)會計制度明確指出:”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yè)發(fā)生的各項交易或是事項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企業(yè)本身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這表明,會計核算是反映一個特定企業(yè)的經營活動,既不包括企業(yè)所有者本人,更不包括其他企業(yè)的經營活動“!1

  (二)會計核算對象財產所有權歸屬論。

  這種觀點認為,“會計主體假設的實質是界定會計核算、控制對象的財產所有權歸屬,而不是界定會計核算對象、控制對象的空間歸屬。這一實質無論是在會計主體假設的形成初期,還是在網絡公司興起的今天,都未發(fā)生改變。他們認為,  會計主體假設起源于經營主體概念。這一假設的形成與經濟組織的獨立發(fā)展,特別是與經濟組織要求對其生產經營活動獨立核算,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王海民,1997)。在歐洲的中世紀初期,由于地中海沿岸各國商業(yè)和海外貿易的興盛,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高度發(fā)展,出現(xiàn)了以盈利為直接目的的經營組織,盡管它們是以獨資或合伙形式組成的企業(yè),但客觀上要求會計人員和會計工作將企業(yè)視為獨立于業(yè)主之外的經濟實體來反映、控制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會計實務中出現(xiàn)了業(yè)主往來帳戶,用以記錄業(yè)主同企業(yè)之間的經濟往來事項,將業(yè)主個人的經濟活動與企業(yè)分開。13世紀地中海沿岸各國的會計活動中廣泛采用的復式簿記就已經有了‘會計主體’的萌芽,甚至復式簿記本身就假定了經營主體的概念”!2

  “會計主體假設的本意,是指從事會計工作不僅要將一個會計主體和其他主體相區(qū)別,還要將這個會計主體同業(yè)主區(qū)分開來。也就是說,任何會計主體不僅獨立于其他會計主體,而且也獨立于其本身的業(yè)主之外。這樣,無論是對盈利組織還是非盈利組織,也無論是對于特定的企業(yè)(如公司形式、合伙形式或獨資形式),還是企業(yè)的特定部門(如分公司、分處、部門等),會計所處理和反映的乃是一個特定獨立報告主體的經濟業(yè)務,而不是業(yè)主個人的財務活動,更不是其他主體的任何業(yè)務。但是,這種區(qū)分的標準并不單純是經濟業(yè)務發(fā)生的空間范圍,而是會計工作所反映、核算和控制的經濟業(yè)務背后所隱藏的財產所有權歸屬。事實上現(xiàn)代會計實務中對會計主體假設實質的把握也是強調會計所反映、核算和控制對象的財產所有權歸屬,而不是這些對象的空間歸屬。比如說,會計工作中對收入確認的必要條件之一是 ‘企業(yè)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買方’,即只要報告主體(如企業(yè))對交易中商品所擁有的所有權發(fā)生了轉移,而不論該商品是否還存放在本報告主體的空間范圍 (比如說倉庫)內,當其他必要條件同時符合時(參見《企業(yè)會計準則——收入》有關規(guī)定),該報告主體就必須確認該項 交易已經完成,即確認收人的發(fā)生和資產的減少。很明顯,這種會計處理違反了會計主體假設的‘財產空間歸屬’的形式約定,但它卻符合會計主體假設的‘財產所有權歸屬’這一實質的要求,遵循了實質重于形式的會計原則”!3

  (三)會計人和組織論。

  這種觀點認為,會計主體就是會計人!拔覀冎罆嫾仁且婚T經濟科學,更是一門管理科學,從廣義上講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時的一種實踐活動。管理的主體是人,撇開作為管理者的人而將被管理的人和事(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作為主體,未免本末倒置。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人是主體,客觀是自然’;‘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只有作為社會存在的人才能真正成為實踐的主體’。以企業(yè)作為會計主體的假說,違背了管理學的原則,背離了歷史唯物主義認識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會計主體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化,也給實際工作造成了混亂。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和企業(yè)會計制度《總則》的制定,就注意到了這一點。在我國的會計準則和制度中都指出‘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yè)發(fā)生的各項交易或事項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企業(yè)本身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上述內容對企業(yè)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即會計主體假設做出了規(guī)定,但寫法卻很客觀,只以指出會計核算范圍、對象為止,并不涉及主體的概念,這種態(tài)度是實事求是的。會計主體的基本思想最早是由意大利人唐•安杰洛•彼德拉(Don Angelo Pietra)在1586年撰寫的《會計人員有規(guī)則地記錄復式賬簿的指針,即最有秩序的教育》(Indrizzo degli Economi o Sia Ordinatissima Instruitione da Regolatamente Formare Qualunque Serittura in un Libro Doppio)一書中最先提出的。他‘明確地將所有者和經濟活動主體(企業(yè))分別看待’。但在當時及以后一段時間內,由于社會分工達到一定程度,商品經濟逐步發(fā)展起來以后,生產的社會化決定了人們之間的勞動交換關系愈來愈密切,出現(xiàn)了大量的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組織,客觀上要求財務會計將這些組織視為獨立于所有者之外的經濟實體來核算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業(yè)績。

  西方會計學家將這一觀念稱之為Specific separate entity assump-tion. Specific separate意指‘實體、單位、機構’,assump-tion意為‘假設’,整個短語原意為‘獨立實體假設’,并不包含主體意思。如果把需要單獨進行會計核算并獨立經濟業(yè)務的單位,稱做‘獨立的會計核算單位’用以界定其經濟業(yè)務核算的范圍是完全可以的,也是恰如其分的?梢,西方財務會計所指的‘獨立實體假設’起源于經營實體的概念,在我國卻普遍將‘獨立實體假設’與‘會計實體假設’混淆,這種提法既不符合科學概念,又與其他相鄰科學無法形成共語。目前我國基礎會計學與行為會計學對會計主體的解釋各執(zhí)一詞;管理科學與會計學的對主體的解釋和認識也大相徑庭,這嚴重阻礙了學科間的交流。通過上述分析,根據唯物主義辯證認識論的觀點,我們可以對會計主體的內在構建,作一個軌跡性的概括。會計主體是具有一定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直接對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價值運動進行反映和控制的人和組織機構,亦即‘會計人’。‘會計人’是一個泛稱,主要是指參與和直接進行會計實踐活動的人和組織。廣義的‘會計人’亦包括會計學術工作者。會計客體的變革、會計歷史的書寫都要由他們來進行,他們才是真正的會計主體。他們是會計實踐活動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而經濟實體只是會計核算的環(huán)境,是經濟活動的空間和場所,它屬于會計行為形成和發(fā)展的外部條件,而不能作為會計工作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