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會計網(wǎng)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淺說中國早期的管理思想

2009-07-08 17:08 來源:不祥

  【摘要】管理活動源遠流長,但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論卻是經(jīng)過了一段較為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盡管中國早期的管理思想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管理理論體系,但對于而后許多管理理論的興起還是打下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管理思想;方法;運用

  在管理學中,我們要了解的是根據(jù)它的理論,在做一件事情或者在做某一項工作的時候,它的依據(jù)是什么,也就是說根據(jù)它的指導性思想做了以后結果會怎樣。經(jīng)過我們千百年來的對管理實踐的摸索,明白了只要我們進行的是一種科學的管理,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終歸就能夠實現(xiàn)。早期管理思想的提出有當時的歷史背景,到了近代,世人對這些理論不斷進行了提煉和總結,管理理論的指導性因而在任何時候對任何組組織都是有用的,所以我們就有必要了解、分析早期管理理論的思想性根源,也有必要了解中國早期管理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

  我們知道,中西方對管理的概念認識是不大一樣的,它們有本質區(qū)別。我國早期的管理思想中“管理”是在一定的權力范圍之內進行動態(tài)活動的過程,它突出的是一個個人權力的體現(xiàn),是以“權“來實現(xiàn)最終結果的一種必然手段。而西方人來講他們也需要權力,但權力是在協(xié)調的基礎上達成的,西方人運用的管理就更注重群體的、同心協(xié)力的過程。他們同樣需要權力,但側重于下屬不是強迫的而是自覺自愿的遵行條例制度。所存在的中西方管理的差別性,就有必要使我們首先了解中國的早期理論思想。中國早期的管理思想分為宏觀管理的治國學和微觀管理的治生學。治國學為適應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需要而產生,治生學則是在生產發(fā)展和經(jīng)濟運行的基礎上通過官、民的實踐逐步積累起來的。作為管理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可以作一下要點分析:首先要求順道。道在漢語中有多種含義,其中的一個解釋是指方向,比如志同道合,方向性是一致的。在這里的“道”是說管理應該順應客觀經(jīng)濟規(guī)律!秾O子兵法》中開篇就指出了道的重要性,將其視為將帥必知的“五經(jīng)”之首。五經(jīng)包括道、天、地、將、法。道——政治方向:從古至今,人們思路不一樣、觀念不同時就沒有辦法走到一起,所以首先明確一點你的政治方向是什么。中國共產黨的毛澤東對國民黨的蔣介石說只要我們兩黨是為了人民的福利而謀求解放的,今后的天下你執(zhí)政我執(zhí)政都一樣。而蔣知道毛提出的共產黨的這個主張國民黨是根本無法做得到的,再說共產黨完全受制于國民黨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政治性方向不一樣,“道不同不相為謀”。管子曰:“道也者,上可以導民也”,孫子進一步闡明了道的核心是人,強烈推崇民本精神,認為領導者應該以道為心,要求管理者就必須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作為根本的指導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上下同心的管理目標。道家反對主觀人為的管理,主張順應自然,說“輔萬物之自然”,一年中的四季是沒有辦法變更順序的,所以道家把管理稱為“天治主義”,而儒家稱為“人治主義”。道家說管理是”治大國若烹小魚“,在油炸小魚時,最開初你不要去撓它,等小魚炸到一定程度時,你再慢慢去撓它小魚就不會碎,“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道家歷來都主張簡政放權。

  第二,從古至今,要奪取天下,辦成事業(yè),人是第一位的。所以古人也提出“重人“的思想:重人心相背,重人才歸離。一旦重視人,曾經(jīng)離開你的人也會重新向你靠攏,反對你的人和曾經(jīng)誤解你的人,他們而后都會走到你的麾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鬃拥拿癖舅枷胝f你必須要重視人才能統(tǒng)治天下,F(xiàn)代的哪一個國家,不管是哪一個執(zhí)政黨,上臺后首先是想方設法地改變提高老百姓的生活狀況,所以荀子說我們要進行管理,就必須實行“人治”,他十分明確地提出了這個管理的重要命題,說高明的管理者通過人治就能夠治人,就能夠統(tǒng)治他們,闡述了管理是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而不是用一些規(guī)章制度去桎梏人,應該把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這與韓非子提倡的“法治”有本質區(qū)別。不重視人才、不關注民生的統(tǒng)治者王朝長不了,管子曰:政之所心,在順民心。孟子從政治的角度指出,能否得到眾人的支持是政權鞏固與否的關鍵,高度強調“人治”管理的重要,提出“民貴君輕”,體現(xiàn)了民本思想。

  第三,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非常的微妙,矛盾性也非常復雜。古代思想家就提出人和的問題。和——調整人際關系,漢語詞典中含義也很多,其中就有協(xié)調,平息事端的解釋。在數(shù)學中和是加總的意思,就是說人際關系搞好了,幫助你的人就會越來越多,我們說“朋友多了路好走”, “家和萬事興”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說搞好人際關系重要但也不能盲目去交朋友,人是有自尊的,當別人來幫助你時,你其實就變成一個孱弱的人。人的交往是有尊嚴,比如所交之人的道德觀念很糟糕,或者做人根本就沒有一種原則性,或者沒有正常人的生存方式,那就寧愿不與之交往。孔子還說管理者在了解下情時,要了解對方之“所以”、 之“所由”,必須了解此人所處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交往的是些什么樣的人,他本人的行為方式是怎樣的等等。所以孔子提醒說不能只看他人際關系好就重用提拔,用人也要慎之又慎。另外管理者也一定要處理好自己與下級之間、協(xié)調好同事與同事之間的關系,管子說“上下不和,雖安必危”。

  第四,早期管理思想中特別提到“守信”二字。信是指誠實而不欺騙。對于領導者來講包括威信和解決問題時的信用兩個方面。威信靠信用換取,威信怎樣樹立,領導者要清楚威信不是靠你的權力來支撐,而是在你退休后人們還能依然尊敬你,力求不要落到“門前冷落鞍馬稀”的境地。威信靠處事信用、自身魅力達成。英國的管理學家福爾克說“世界上最容易傷害一個經(jīng)理威信的莫過于被人發(fā)現(xiàn)在進行欺騙”?鬃诱f:“君子信而后勞其民”,管子特別強調要“不行不可復”,管理者只有以自己的誠信才能換來群眾中的威信,這就是“以信換信”。

  第五,對于一個管理者來說,在一切競爭和對抗的活動中,做決定時要經(jīng)過科學的思考、分析,領導要有方,不能信口開河,“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首先要清楚了解自己所處于的環(huán)境,然后制定好對策。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孔子也提出了解對方情況的幾個方法,比如相敵,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直接觀察法;作之即投石問路法,;形之即誘敵深入法;角之即實際較量法,而最終管理者都不開“策之”即分析研究法。 當然,用這些方法時還要考慮敵方是否會上當,所以提出要展開想象,拓展思維。比如諸葛亮唱的空城計,要不是司馬懿呢還能成功嗎?要換了周瑜說我就不信你的膽子真有這么大,那對付周瑜就必須另用計策了。

  第六,儒家倡導“人治”,道家推崇“天治”,韓非子則主張“法治”。他認為管理國家必須用法,法治才是治國的根本,一切實務都應該依法辦事,由此而總結了完整的法治管理思想,認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不能“游意于法之外”,管理者必須要懲罰分明、革新政風、必須要體現(xiàn)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如此管理就能夠保證王朝長治久安,F(xiàn)如今在用人問題上,人事改革是越來越標準化了,但是不是就意味著提拔之人一定是能力所致呢?包括公務員要必經(jīng)面試筆試關,但在面試這一關節(jié)中彈性是否太大了些呢?有些筆試過關面試就被刷下來,為什么?韓非子盡管也提出依法治國,同時他也提出六個字守法、重勢、用術。韓非子說制定法律的人,自己制定的法律你自己就得去維護,而在這個當中受到約束的人,如果超出這個原則范圍之外制定者就沒有辦法去保護你,所以都得照章行事,必須遵章守紀。另一個就是要重勢。我沒有權力我就不能統(tǒng)治這個國家,國家的威懾性就不強,而幫我做事的人也必須要有權和勢,不然就不能代我行事。韓非子說要用法去治理一個國家,要維系你統(tǒng)治的這樣一個權力,必須把勢力看得更重。親信的人把權力給他,他可以為你拼命盡力以鞏固王朝,故而君主要做到令行禁止,就必須以掌握權勢為前提。在實施管理過程中,管理者還得善于用術——明術和暗術,這也是管理者必用之道。唯我用者,如果不能堂而皇之提拔你,也一定在公布競爭條件時用一些有利于你的硬性條件創(chuàng)造機會理所當然的讓你升遷,以此籠絡人心,排除異己。韓非子以勢為后盾,用術來駕御群臣,用法來對待人民。他的主張為當時的國君提供了完備的統(tǒng)治手段。他認為明主如果都能以法治國,依法管理,國家也就能長治久安了。

  綜上所淺析,不難得知,盡管我國早期的管理思想對管理的研究還較為零碎,盡管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管理理論體系,但管理理論的萌芽已見雛形,表明了管理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是管理實踐活動的經(jīng)驗概括和理論總結。

  【參考文獻】《管理學基礎》.王緒君主編.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

責任編輯: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