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通脹(1979~1980)
改革開放初期,1979~1980年我國財政赤字都達170億元以上,國家不得不增發(fā)貨幣130億元來彌補國庫虧空。
1980年底,全國市場貨幣流通量比1978年增長63.3%,大大超過同期工農業(yè)生產總值增長16.6%和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37.3%的幅度,自然引發(fā)了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次通貨膨脹,使商品價格上漲率達到波峰的6%,已經到了經濟危機的臨界點。后經過壓縮基本建設投資、收縮銀根、控制物價等一系列措施,這次通貨膨脹得到抑制。
第二次通脹(1986~1988)
1986年后,由于政策調整,隨著商品價格的放開和工資改革的推行,舊有價格體系和經濟結構中不合理因素又使通貨膨脹再度爆發(fā)。
據有關方面統(tǒng)計,1988年的零售物價指數,創(chuàng)建國40年以來上漲的最高紀錄,達到18.5%,當年財政價格補貼高達319.6億元,商品供求差額為2731.3億元。中央迅即做出反應,召開會議整頓經濟秩序。
第三次通脹(1992~1994)
1992~1993年,由于市場經濟改革,國家全面放開了對過去發(fā)放票證、限額供應的商品的限制,允許其以溢價形式,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自由定價。國內貨幣供應量增幅均達35%以上,直接導致當期或稍后時期物價水平的普遍上漲,引發(fā)通貨膨脹。1993年,國內的通貨膨脹率為13.2%,通貨膨脹高峰在1994年,當年的通貨膨脹率達到21.7%,物價上漲率分別為13.2%、21.7%、14.8%.新一輪通脹來臨。
從2005年以來,電費、自來水費、燃氣費、公共交通費、房價都在輪番漲價。今春以來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也開始快速上漲。國家不得不頻繁使用加息等一系列措施來平抑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