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副部長廖曉軍近日風頭甚盛,蓋因其斬釘截鐵地拋出一系列帶有濃郁官方色彩的“定論”:“個稅起征點近幾年不會上調”,“消費券不會全國發(fā)放”,“印花稅已經(jīng)沒有繼續(xù)下降的空間”,“遺產(chǎn)稅也還不具備征收的條件”,幾乎每一句都跟輿論風向“戧著來”。指望借兩會東風推進訴求的網(wǎng)民被兜頭連潑冷水,也難怪要
火氣沖天、結伴罵娘了。
同樣火大的還有不少代表委員。在廖副部長拋出 “個稅起征點近幾年不會上調”高論之后,全國政協(xié)委員、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宋林飛就提出疑問:“你都定了,要我們來干嗎?”他認為,這樣的大事決定權不應該在一個部委,“代表委員們還沒討論,你表什么態(tài)?”(3月8日《南方都市報》)
“你都定了,要我們來干嗎?”如此敞亮的質疑難得一聞,也發(fā)人深思:在代議體制中,原本民意代表與政府官員截然分開最好,現(xiàn)在既然基于現(xiàn)實有一批“官員代表”、“官員委員”,那么兩會召開之時,雙重角色集于一身,怎樣定位才不至于角色“擰巴”?
要說廖副部長發(fā)言的這一刻只代表他個人,恐怕沒人相信,不代表組織的“個人”誰有能力就如此重大問題連續(xù)說“不”?要說廖副部長發(fā)言之時代表財政部,這是財政部的內(nèi)部“共識”,這些話就有些“早產(chǎn)”了———代表委員是去共商國是,并監(jiān)督政府工作的,不是去聽政府官員“訓話”的。連胡錦濤主席發(fā)言之后也謙虛地說“請指正”,連溫家寶總理也要向代表“報告工作”,你一個財政部官員何以就敢討論未竟之時,斬釘截鐵地往外拋“定論”?
我們?yōu)槭裁匆≈氐亻_兩會?就是要搭建一個平臺,讓幾千名代表委員“代表”他們身后的選民與界別,充分討論國計民生,盡情表達,全面博弈,最后凝聚成共識,形成政策,F(xiàn)在倒好,討論正酣,甚至還沒完全展開,官員就作出毫無商榷余地的表態(tài),豈能不傷參政議政者之心?豈能不嚴重扭曲參政議政的程序?
不是霸道地不讓官員們說話,而是不能揣著官員的優(yōu)越感在代表委員隊伍里說話。以個稅起征點問題為例,拉動內(nèi)需,要老百姓手上有錢才能消費,于是柳傳志等代表委員建議調高個稅起征點促進消費。建議剛出來,財政部高官就直接“否決”,討論還有意思嗎?發(fā)消費券這回事兒也一樣,在成都、杭州推出消費券后,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表示,商務部將認真跟蹤消費券效果問題,中央正研究全國推出消費券的可行性。沒想到就在代表委員熱論其可行性之時,廖副部長直勾勾來了一句——— “消費券沒有‘國家計劃’的可能,國家不會普發(fā)消費券”。如果各個部門都這樣 “胸中早已揣定論,任爾東南西北風”,兩會還開什么開,何必費錢費口舌,直接買票回家算了。
官員代表、官員委員要表達,就先要考慮好怎么說話,屁股坐在哪里說話——— 是在被問詢的位置上,而不是高高在上向大家發(fā)布“權威信息”的主席臺上。關于個稅起征點,你可以陳述頻繁調整在外部條件上的不利影響;關于消費券,你可以列舉全國發(fā)放的操作難度;關于印花稅,你可以說繼續(xù)下降的負面作用……這些話都可以說,但就是沒有資格把問題閉合,說自己的態(tài)度已經(jīng)是真理,間接告訴大家無須再議。代議體制之下,還沒有一個官員有這等權力。
財政部官員如此不解風情亂表態(tài)的一幕讓人懷疑:兩會內(nèi)外的很多“民意”,在多大程度上被認真聽取?有沒有一些部門仍然擺不正位置,充滿權力的傲慢,只相信自己的腦門,不相信公眾的嘴巴,兩會代表委員呼吁一千遍一萬遍,人家愛怎么想還怎么想,想怎么辦就怎么辦?延伸開來,即便更多的部門官員沒有跳出來 “戧民意”,但在民意面前巋然不動,令很多事情長期擱置不前,不同樣也是將民意當花瓶來擺設嗎?思來想去,恐怕只有更多代表委員勇敢站出來,用法律賦予的權力對有擺不清位置的官員進行質詢、問責,才能讓他們對民意、對權力更多一些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