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作為一種經濟管理活動,是特定社會環(huán)境的產物,與特定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背景密不可分。會計理論與實踐明顯地體現著國家的特色,不同國家的會計往往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差異。隨著國際經濟交往的擴展和深化,客觀上又要求各國在會計事務處理上盡量采用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建立標準化、具有可比性的國際會計。本文試從分析通貨膨脹會計在各國的差異開始,揭示差異的若干成因,并概述通貨膨脹會計國際協(xié)調的若干進展。
一、各國通貨膨脹會計的差異
1.各國通貨膨脹會計發(fā)展時間的先后
美國早在30年代就開始提出并研究通貨膨脹會計,因而,美國對通貨膨脹會計的研究居于領先地位。但在70年代以前,由于美國經濟上的穩(wěn)定和繁榮,使它的會計實務相當穩(wěn)定和保守,直到70年代中期美國的通貨膨脹率迅速上升后,才加強了對通貨膨脹會計的研究與實踐。
英國對通貨膨脹會計的研究起步也較早,但受到重視是在英國的物價上漲率迅速上升的60年代以后。從1971年至1974年,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發(fā)布了一些有關物價變動的文告,但因文告本身不成熟或政府干預而未能實施。1975年桑地蘭茲委員會發(fā)表了著名的桑地蘭茲報告《通貨膨脹會計》,建議所有公司盡可能采用現行
成本會計體系。
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亦追隨美國和英國,陸續(xù)公布了現行成本會計補充報表的試行辦法。其中,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xié)會在1982年公布了正式的通貨膨脹會計準則,澳大利亞政府設立的有關委員會也于1982年公布了有關現時成本會計的《建議準則》。
歐洲大陸通貨膨脹會計發(fā)展更為遲緩,荷蘭自本世紀20年代就開始使用現時重置成本會計制度,但至今尚無有關通貨膨脹會計體系的完整立法。德國政府禁止在正式
資產負債表中重估資產的價值,所以,1975年
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公布的一項通貨膨脹會計公報《資本維護和收益計量的會計》也只能建議企業(yè)自愿編制現時成本會計補充報表。法國在持續(xù)通貨膨脹情況下,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于1977年由政府指定的委員會建議在證券交易所公開發(fā)行股票的公司報送一般購買力補充報表,但此建議未被政府接受。此后不久,議會通過了允許企業(yè)對資產進行重估的財政法案。此法案僅對公開發(fā)行股票的公司有約束力,其他公司則是自愿選擇執(zhí)行。
巴西從50年代起,歷史成本計價就已失去作用,1964年政府稅法允許企業(yè)采用通貨膨脹會計,在此基礎上,公司法還于1976年對通貨膨脹調整中的各項技術處理措施作了詳細的補充說明。
2.各國通貨膨脹會計準則的會計目標差異
美國第33號財務會計準則是構成美國現行通貨膨脹會計制度的一個主要文件,它制定的通貨膨脹會計目標是,要求會計報表必須提供預測企業(yè)未來盈利能力、企業(yè)真實經營成果、企業(yè)實物資本或經營能力受到多大程度損失等方面的會計信息,及置存貨幣性資產所帶來的一般購買力損失的會計信息。
英國第16號標準會計實務公報是構成英國通貨膨脹會計制度的一個主要文件,它的會計目標是向會計報表使用者提供比歷史成本會計更為有用的會計信息,以便于報表使用者了解企業(yè)的真實財務狀況;并將其作為制定產品價格、進行成本控制以及收益分配決策的依據。它所維護的企業(yè)營業(yè)能力是其股本產權部分的“凈營業(yè)能力”,而不是“總營業(yè)能力”,這是其與美國通貨膨脹會計目標的重要區(qū)別。
加拿大通貨膨脹會計準則制定的會計目標是:維護企業(yè)的營業(yè)能力;維護股東產權資本的營業(yè)能力:正確評價企業(yè)的經營成果;維護企業(yè)資本的一般購買力;預測企業(yè)未來的盈利能力。
澳大利亞現時成本會計建議準則的會計目標是向報表使用者提供與企業(yè)真實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相關的會計信息。
3.各國通貨膨脹會計制度的差異
美國的通貨膨脹會計準則適用于大型公開發(fā)行股票的企業(yè),采用的會計制度是一般物價水平會計和現時成本會計,所使用的一般物價指數是美國勞工部按月公布的消費品物價指數;計列資產的現時成本可采用現時市場價格、估價或個別物價指數、自制成本的方法。反映價格變動的會計數據僅作為歷史成本會計報表的補充報表而不是基本報表。準則還要求企業(yè)提供五年比較會計數據(不變貨幣單位)。
英國的通貨膨脹會計準則適用于全部公開發(fā)行股票的企業(yè),采用的會計制度只是現時成本會計,而不用一般物價水平會計,規(guī)定企業(yè)可以用下述任何一種方法提供現行成本信息:①以現時成本報表為基本報表,以歷史成本報表為補充資料:②以歷史成本報表為基本報表,以現行成本報表為補充資料;③以現行成本報表為唯一報表,輔之以適當的歷史成本報告資料,另外,1981年英國公布的公司法明確規(guī)定現時成本會計制度與歷史成本會計制度可以相互替代。
加拿大有關揭示物價變動的會計準則是美英兩國做法的混合物,但受美國的影響更大一些,其準則適用于大型公開發(fā)行股票的企業(yè),采用的會計制度是現時成本會計和某些一般物價水平會計,揭示的內容類似英國;以補充資料方式而不是以編制資產負債表的方式揭示有關信息又類似美國的做法。而且準則要求企業(yè)披露兩年比較會計數據(不變貨幣單位)。
澳大利亞有關揭示物價變動的會計準則也是美英兩國做法的混合物,但更多的是偏向英國。其準則適用于大型公開發(fā)行股票的私營企業(yè)和全部國營企業(yè);采用的會計制度是現時成本會計,比較會計報表與英國一樣不要求披露。
荷蘭是實行現時成本會計最有成績的一個工業(yè)化國家。在實踐方面,荷蘭的一部分企業(yè)已經以現行成本報表作為其基本報表,但更多的企業(yè)則是將現行成本資料作為歷史成本基本報表的補充信息,而按現行成本調整僅限于個別項目。計稅基礎仍是歷史成本。
南美國家通貨膨脹率很高,大多數南美國家通貨膨脹會計報表是政府直接規(guī)定的,有的甚至以通貨膨脹會計報表作為基本報表,在納稅要求上也接受了通貨膨脹會計體系,這些國家所產生的通貨膨脹會計信息大多按照一般物價指數調整,而很少采用現行價值調整。其中巴西的通貨膨脹會計就有個顯著特點,它的通貨膨脹調整的報表不是作為補充資料,而是作為基本報表形式出現,通貨膨脹調整情況全面反映在正式的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上,納稅利潤以通貨膨脹調整后的利潤為依據。
二、各國通貨膨脹會計差異成因
各國會計對物價變動揭示的做法不同,產生差異的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政治、法律制度
各國的政治體制盡管大體相同,但具體運作還是有差別的。在法律體制上,英美兩國是習慣法國家,會計法規(guī)比較簡略,會計標準由會計職業(yè)團體頒布,會計方法靈活多樣;德法等國是成文法國家,商法、稅法以及公司法等法規(guī)中,規(guī)定的會計程序、會計收益和納稅所得常常是一致的。從納稅角度看,通貨膨脹會計會注銷一部分應稅收益,實行通貨膨脹會計不能不考慮納稅影響,因此,這些國家通貨膨脹會計理論和實務的發(fā)展沒有英美迅速。
2.社會經濟環(huán)境狀況
美、英、加和澳大利亞四個英語系國家的社會環(huán)境是相似的,它們都擁有高度發(fā)達的資本市場,公司股權大多為廣泛的公眾所擁有,比較分散,報表使用者對會計報表內容的要求基本上也是一致的,其會計報表的目標主要是向投資人和債權人提供與投資和信貸決策相關的會計信息,因而它們的通貨膨脹會計制度是大同小異的。其中,加拿大與美國特殊的地緣關系使其各方面受美國影響很大,美加的通貨膨脹會計目標更為重視預測企業(yè)未來的盈利能力,是更為明顯的投資人導向的通貨膨脹會計制度;而澳大利亞受英國影響比較深,其通貨膨脹會計目標的投資人導向不如美國和加拿大那樣突出。
德國公司的大股東和長期貸款的提供者主要是銀行,股權比較集中。法國公司的資本主要來自政府和銀行、他們實行的是有計劃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屬于宏觀統(tǒng)一基礎的體制,因此,這些公司并不需要對公眾提供十分詳細的內部信息,財務報表的揭示程度比較有限。德法等國強調會計報表和納稅報表的一致性,通貨膨脹會計也就未納入政府規(guī)定的正式會計法規(guī)的范圍之內。
3.文化傳統(tǒng)
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因而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美國人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倡導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因而較早創(chuàng)造并使用通貨膨脹會計,用以揭示企業(yè)集團的經濟實質,相比之下,德國和歐洲大陸的其他國家,人們比較嚴謹,甚至有些刻板,注重法律條文的規(guī)定,較少變通,因而通貨膨脹會計的發(fā)展相對緩慢。
4.會計職業(yè)的發(fā)達程度
會計職業(yè)的發(fā)展,對英美會計理論和實務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英美通貨膨脹會計的發(fā)展與會計職業(yè)的發(fā)達不無關系。相形之下,德法等國會計職業(yè)的發(fā)展相對遜色,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制約了通貨膨脹會計的發(fā)展。南美及亞洲國家更是如此,其中一些國家因為會計工作水平較低的緣故而采用一般物價水平會計,不采用現時成本會計,甚至大多數亞非國家至今未采用通貨膨脹會計。
三、通貨膨脹會計的國際協(xié)調
通貨膨脹會計的國際協(xié)調,旨在縮小各國通貨膨脹會計理論和實務上的現存差異,是實現會計國際化的重要一步。近幾十年來,有關國際組織在這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努力,頒布了若干國際性準則和區(qū)域性準則。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1981年公布了第15號國際會計準則《反映價格變動影響的會計信息》(它取代了1977年發(fā)布的第6號國際會計準則《會計對物價變動的反應》),該準則建議股票公開交易的大公司應揭示的信息有:對固定資產折舊費的調整金額或已調整的金額;對銷貨成本的調整額或已調整金額;對財務杠桿作用的調整額;調整后重新計算的企業(yè)經營成果。第15號國際會計準則認為,反映價格變動的方法可以按一般物價指數調整,也可以用現行成本調整,調整金額一般只作為歷史成本報表的補充信息。聯(lián)合國國際會計和報告準則專家工作組在1977年發(fā)表的(跨國公司會計和報告的國際準則》報告中,要求揭示涉及一般估價方法的會計原則,如歷史成本、重置價值、一般物價水平調整或任何其他估價的基礎。又如,歐共體在1978年發(fā)布的第4號指令中,允許其成員國在保留歷史成本計價原則的基礎上,采用通貨膨脹會計體系。
總之,通貨膨脹會計的國家間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如何正確認識,合理分析這些差異,是進行國際會計協(xié)調,實現會計國際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因而也是當今國際會計的一項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