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下載APP
及時接收最新考試資訊及
備考信息
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涉及被審計單位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產生、獲取、處理、存儲、傳輸和使用的相關信息資源,對被審計單位信息資源收集、整理和分析,貫穿于審計的過程之中。筆者結合審計實踐,從信息科學的角度,談談在審計過程中如何作好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供大家借鑒、參考。
一、信息科學理論在審計信息收集中的應用
審計信息收集是由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信息進行收集,通過定性、定量的手段,進行深層次的加工,完成審計項目目標要求的信息收集。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信息收集的整個工作流程,包括收集、整理、評價、測量和反饋五項內容。在對信息進行收集整理、重新組織后,使之由無序變?yōu)橛行?,以實現對信息價值進行評定,達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目標。
《科學技術信息系統(tǒng)標準與使用指南--術語標準》指出:“信息是物質存在的一種方式、形態(tài)或運動形態(tài),也是事物的一種普遍屬性。一般指數據、消息中所包含的意義,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事件中的不定性減少。”可見信息是整個客觀物質世界運動時產生的伴生物,信息與人們的思維活動如影隨行。
使人可感知的、能直接感知的信息只有一小部分,大多數信息,人們通過信息的載體加以感知。信息載體是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和管理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資料、圖表和數據等信息的總稱。由于數據可以將信息進行轉化和便于保存和處理,審計人員最習慣于將數據首選為被審計單位的信息的載體,通過對數據加工形成審計可用的信息產品。在對數據加工的過程中,信息科學、信息論以及信息技術自覺或不自覺地被審計人員加以應用,以解決審計業(yè)務活動中了解情況、發(fā)現問題,確定審計應對措施以解決審計目標要求與實際情況間的差距。
信息科學是研究信息的獲取、存貯、變換、傳遞、處理、利用和控制的一般規(guī)律,以計算機等技術為主要研究工具,以擴展人類的信息功能為主要目標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信息科學研究內容包括:闡明信息的概念和本質(哲學信息論);探討信息的度量和變換(基本信息論);研究信息的提取方法(識別信息論);澄清信息的傳遞規(guī)律(通信理論);探明信息的處理機制(智能理論);探究信息的再生理論(決策理論);闡明信息的調節(jié)原則(控制理論);完善信息的組織理論(系統(tǒng)理論)。審計人員在審計中,應用信息科學理論,對被審計單位的數據要進行確認識別、掌握其計量和轉換規(guī)則、提取方法、多重數據的篩選技術,掌握被審計單位的數據形成機理和調節(jié)原理等,對收集的數據加以轉換,形成可用的審計信息,以完成對被審計單位相關信息的全面掌握。
信息論是運用概率論與數理統(tǒng)計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統(tǒng)、數據傳輸、密碼學、數據壓縮等問題的應用數學學科。如克勞德·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的“信息熵”的原理和數學表達式。信息論中,熵是一個表明單一系統(tǒng)混沌程度的狀態(tài)量,被用來衡量一個隨機變量出現的期望值。它代表了信號在被接收之前,傳輸過程中損失的信息量,稱為信息熵。信息熵也稱“自信息的平均信息量”。信息熵是用于度量信息量的一個概念。信息熵也可以說是系統(tǒng)有序化程度的一個度量,一個系統(tǒng)越是有序,產生高信息度的信息熵則低。反之,低信息度的信息熵則高,系統(tǒng)越是無序。具體面言,凡是導致隨機事件集合的肯定性,組織性,法則性或有序性等增加或減少的活動過程,都可以用信息熵的改變量這個統(tǒng)一的標尺來度量。信息熵與“信息平均信息量”的區(qū)別在于信息熵面對的是整個信源,它描述的是信源的每一個輸出信號平均的信息量。而“信息平均信息量”,只是針對特定的信息而言的。此信息中不包含信源所有可能的輸出信號。
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管理信息系統(tǒng)數據進行分析、提取、篩選后,形成可用的審計信息集合。由于被審計單位的信息的混沌程度不同,可能在相關數據整理后,同一類審計事項可形成多重信息,這就要求審計人員對信息集合進行歸納、整理、分析,得出被審計單位的不同類、款、項的管理信息。每項信息其“信息平均信息量”構成對該項信息失真度的判斷。信息失真度的判斷的條件基于審計人員的職業(yè)水平和審計信息的收集方法,它決定了審計抽樣的規(guī)模大小。
通常在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首先關注被審計單位管理信息中會計信息系統(tǒng)的清晰程度。會計信息反映了被審計單位的價值運動及其屬性的一種客觀表達,包含相互關聯,互為制約的“數據輸入,系統(tǒng)轉換,信息輸出”三個有機過程,它是整個會計行為系統(tǒng)的核心部分。會計信息反映了被審計單位在過去特定時間內所發(fā)生的資金的取得,分配與使用的信息。實質是各種利益關系的反映。通過會計信息,可了解被審計單位過去一特定時間內的經濟活動;控制目前的經濟活動;預測未來的經濟活動。
對會計信息真實性、會計信息失真程度的關注,要求審計人員運用“信息熵”的原理對會計信息產生的信息源進行判斷。如果審計目標單一,被審計單位業(yè)務領域單一,被審計單位管理信息系統(tǒng)越健全、有序,會計信息越清晰,信息的冗余度越低,則可信度就高,即信息熵低,采樣量就低。如果審計目標多元,一個被審計單位的業(yè)務領域寬泛且相互交插,供應、生產環(huán)節(jié)、客戶體系龐雜,被審計單位管理信息系統(tǒng)交叉,會計信息產生的信息源包含著多個符號消息,冗余度高,審計人員需要通過收集多渠道的信息,對信息熵進行估算,對數據初步裁減過濾,生成信息熵集合,計算輸出函數,估計信息的失真度,決定抽查的規(guī)模和重點。實現用真實的信息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
二、信息整理是審計中的重要一環(huán)
被審計單位整個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信息系統(tǒng)中包括:生產管理、財務會計、物資供應、銷售管理、勞動工資和人事管理等子系統(tǒng)。在以往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通過紙張、膠卷、膠片、磁帶等載體感知審計信息。目前,這些審計信息的有形載體隨著計算機在數據管理領域的普遍應用,被審計單位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的系統(tǒng)信息以數據庫方式存在,其特點之一是信息以一定的數據模型,通過描述數據本身的特點和描述數據之間的聯系,審計人員可方便地開發(fā)和使用被審計單位的數據庫,從中獲取實現審計目標的信息。審計信息是根據審計目標的要求從被審計單位數據庫中取得,并根據要求決定取舍。國內外已經開發(fā)建設了成千上萬個數據庫,但其共同特點是一個長期存儲在計算機內的、有組織的、有共享的、統(tǒng)一管理的數據集合。一般而言,審計人員首先接觸的是被審計單位財務會計信息系統(tǒng)。財務會計信息所描述的內容,實質是用貨幣表現出來的經濟活動。審計人員為證實被審計單位的某一項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效益,要通過對取得的被審計單位的會計信息加以整理,信息整理是審計中的重要一環(huán)。信息整理分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取得數據。審計信息的取得一般從抽取相應數據庫中的數據開始。審計人員可從被審計單位不同的管理信息子系統(tǒng)中,針對某一審計關注的問題進行數據采集,形成關聯的審計信息。如審計目標要求審計某單位的“原材料采購”的真實、合規(guī)、合法性。審計人員應從被審計單位財務會計數據庫中抽取一定時間內的結算憑證如:付款或交定金、入庫單,發(fā)票,合同的復印件、退貨業(yè)務等;從被審計單位物資供應數據庫中抽取相應的供應商、采購合同、詢價和方案對比、采購計劃,采購員、入原材料庫、入庫憑證、合格證、質量檢驗等對應數據;從生產管理數據庫中抽取產生需求、用量、標準、廢品率、報廢處理等數據。
第二步是對取得數據進行數據加工形成信息鏈。對同一事項在不同管理信息子系統(tǒng)中的數據進行加工,將初始的、零亂的和孤立的數據進行整理,形成信息集合。通過對信息的歸類和鏈接,構成信息間的相互連續(xù)、映對的審計信息。同時,對相互連續(xù)、映對的審計信息進行分類和排序,便于存儲、檢索、傳遞和使用。對形成的審計信息通過篩選、對比和判別,在多條原始信息中,識別真假信息和真?zhèn)涡畔ⅰ?
第三步是將滿足審計目標需要的信息,構建其經濟活動的完整信息圖像,即形成該項經濟活動的資金流、物流、相關方面活動的路線圖。整理后的審計信息,形成相互聯系、相互對應、相互切換的信息集合,從中判斷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是真實存在,還是虛擬作假。
三、對信息分析和分析手段是審計風險評估的基礎
審計信息分析是審計人員根據審計目標的需要,對相關信息進行深層次的思維加工和分析研究。它側重于對整理后的信息集合進行重組后的分析。它既目標和任務相連,又與研究對象有關,又是審計風險評估的基礎。
審計人員通過信息整理得到的被審計單位經濟活動的多項信息資源后,通過對信息對再整理,根據審計目標要求,對重新整合后的信息進行分析。此時的分析,往往是集成多種方法來實現的。如統(tǒng)計學習方法、機器學習方法、不確定性理論、可視化技術和數據庫技術。但比較和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通過整理后的被審計單位信息集合,分類、分角度、分層次回答了審計關注的問題。審計人員可將相關聯的信息結合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對各個事物的內部矛盾的各個方面進行比較,就可以把握事物間的內在聯系,認識事物的本質,認識不同事物間的差異,找出問題、確定目標、擬定方案并作出選擇。在實際工作中,比較和分析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或者是兩者間的結合。定性分析方法一般不涉及到變量關系,主要依靠人類的邏輯思維功能來分析問題;定量分析方法肯定要涉及到變量關系,主要是依據數學函數形式來進行計算求解,如回歸分析法、時間序列法等。由于信息分析問題的復雜性,很多問題的解決既涉及到定性分析,也涉及到定量分析,因此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結合的運用越來越普遍。審計信息分析的內容是經過審計人員整理后的信息,在具備可利用的審計信息后,存在大量不相容的信息,將不相容信息問題解題,以往是通過人腦“出點子、想辦法”的思維活動解決,它強調人腦從原始信息中獲取創(chuàng)造性信息的能力。
隨著信息開發(fā)的可拓方法的發(fā)展,可拓學在人工智能等相關領域的應用,如信息開發(fā)的可拓方法。應用計算機模擬人腦解決不相容問題。可拓方法包括信息開發(fā)的發(fā)散性方法、蘊含性方法、可擴性方法、共軛性方法、相關性方法等。它們源于物元的可拓性,即物元的發(fā)散性、蘊含性、可擴性、共軛性和相關性。 其理論基礎是物元可拓性理論可以支持以信息和知識的內在聯系為基礎的知識表示。例如用蘊含性方法開發(fā)利用信息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開發(fā)事物的“因果關系”信息,使人們不僅能“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其依據是“原因 結果”的蘊含性;開發(fā)事物的“手段-目標”信息,使人們可以利用目的變通的方法解決不相容問題,其依據是“手段 目標”的蘊含性;挖掘事物變化的傳導效應或傳導信息,其依據是“主動變換傳導變換”的蘊含性; 開發(fā)事物的“局部-整體”信息,分析事物的層次結構關系或種屬關系,其依據是“整體 局部”的蘊含性;由表及里,由外及內,透過信息的表面涵義,獲取信息的深層含義,獲取信息背后的信息,從而為人們認識分析事物的本質奠定基礎。
審計人員進行信息分類、分析、開發(fā)時,無論采取何種信息開發(fā)方法,都要圍繞審計目標進行。同時信息分析終究也解決不了審計項目中的所有問題,它只能給審計人員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對被審計單位信息做出相對全面的掌握,因此對信息分析和分析手段是審計風險評估的基礎。
根據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三個要素構成原理。審計人員可進行控制和管理的審計風險要素中,檢查風險是唯一可以控制的。審計人員對檢查風險實現最大限度的控制,是通過對審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實現的。
以前在審計風險評估工作中,多數是靠審計人員的經驗來加工信息,即使需要的少數運算也只局限于簡單的算術運算和簡單的統(tǒng)計加工。目前,審計人員在審計實踐中總結和積累了審計風險評估模型,通過計算機輔助審計手段,對取得的信息數據進行計算,從而得出審計風險數值。計算機數據處理系統(tǒng)一般備有三個庫,即數據庫、模型庫和方法庫。審計人員收集、整理和分析后形成的審計信息,構成了數據庫必要的信息,其信息不僅僅反饋出的審計關注的各類信息的計數和數據頻數統(tǒng)計,而且也為實現計算機輔助審計提供了計算模型的各種因素間的定量或定性的相互關系,成為設計審計模型庫的基礎。審計人員可通過以往審計風險評估數學計算方法(例如回歸分析方法、趨勢外推方法、博弈方法等),逐步從模型估計轉移到模型選擇上來,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后形成的審計信息,把模型的結構也作為搜索過程的一部分,通過信息分析和分析手段實現對檢查風險的控制,根據審計目標要求決定審計實質性測試和抽查的規(guī)模和數量。
總之,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作好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中,對調查和掌握被審計單位其相關情況、評估被審計單位存在重要問題的可能性、控制審計風險、確定審計應對措施等方面都非常有效,有助于完成審計目標任務。
主要參考資料:
1.《科學技術信息系統(tǒng)標準與使用指南--術語標準》 全國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編。
2.《可拓集合的分類性質和信息開發(fā)的可拓方法》 何斌, 張應利。
上一篇:淺談聯合國審計對國內審計的借鑒
下一篇:建設項目審計風險成因分析及防范
Copyright © 2000 - galtz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會計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備20012371號-7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4445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