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以及土地開發(fā)特殊性所致
土地乃地球本體,非人類勞動所能創(chuàng)造。因而充溢于人世間的勞動產品其價格構成“成本+利潤”,不能套用于土地。
從未經過改良尚無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投入的生荒地,土地所有者也是要講價錢收地租才讓他人使用的。200多年前古典政治經濟學主要奠基人英國亞當。斯密,一再談到這點。
極其明顯,生荒地地租以及地租資本化所形成的地價的評估測算,成本法是無能為力的。
已經不同程度開發(fā)的土地,開發(fā)費用最大頭是各類基礎設施投入。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基礎設施越完善,地租地價水平越高。
但是,基礎設施一般理應通過自身的運營有償提供產品有償服務等,回收投資和取得利潤。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自己能夠養(yǎng)活自己的基礎設施類企業(yè),正日益增多。
毫無疑問,一般產品開發(fā)其開發(fā)費用必定進入、屬于產品成本。而土地開發(fā)的巨大興辦基礎設施費用,則不進入不屬于土地成本、土地價格構成,這是土地開發(fā)不同于一般開發(fā)的特殊性。既然如此,運用“成本+利潤”的成本法評估地價,自然相應是方法選擇不對路。
公用公益性基礎設施,尚未實現(xiàn)或者就是很難指望實現(xiàn)自己養(yǎng)活自己的,主要是靠政府財政補貼。即使政府全是用國有土地收益補貼,也絕對不可能是該企業(yè)該事業(yè)單位通過收取地租形式回收投資及維持運轉。這道理也很簡單,補貼與回收明顯是性質不同的兩回事。
二、地租地價特殊屬性所致
地價是地租的資本化,以及地租是使用土地企業(yè)土地因素所形成超額利潤的轉化,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權借以實現(xiàn)的經濟形式,等等,在我國也早已是公眾共識社會公理。
由此可見,地租以及地租資本化所形成的地價,其實體不同于一般商品價格的“成本+利潤”。因而必須是具有識別出分離出企業(yè)利潤中土地因素所致超額利潤功能的估價方法,才可能是適用于評估地價的方法。
就是堅持宣揚成本法是評估地價三大基本方法之一的《城市地產評估》,不論1993年初版本還是1999年修訂本,也都承認所列出的“成本法計算土地價格的公式”�:“土地價格=投入的成本(含原土地購買價格或原地租的資本化+土地開發(fā)投資折舊和利息)+利潤(指增值地租的資本化)”,“前二者(征地拆遷費和土地開發(fā)費)是有案可查的,而后者(即增值地租)卻是成本法無法估算的”,“‘增值地租’卻是變化莫測,難以捉摸的,它完全取決于開發(fā)改良后土地的收益”。
既然成本法無法識別和分離出“增值地租的資本化”,所謂“成本法計算土地價格的公式”,就只能是名實相乖,表里不一。如據(jù)此徒有虛名的公式計算“地價”,得出的數(shù)據(jù)在理論上根本談不上是什么“畢竟已經包含了建設用地價格的基本部分”。因為所能實際相加的是兩項“投入的成本”,并非上述特定的超額利潤,與地租地價的實體不是一回事,不同質。另外,上已分析,開發(fā)土地費用最大頭基礎設施一般并不進入土地成本構成,不是地價構成板塊。即使撇開“質”的問題不論,如據(jù)此徒有虛名的公式計算,“地價”的量也肯定大大不足。
至于所謂“按照土地征用和開發(fā)成本計算……因而可以把它當作建設用地價格的最低界線”,成本法確是專長計算提供此類很重要數(shù)據(jù)。但運用其取得此類基礎數(shù)據(jù),決不等于是運用成本法求算地價,兩者不可混同。否則,適用于評估地價的方法就沒有客觀標準,無法評估出地價的也可稱為適用評估地價的方法,邏輯混亂不能自圓其說。
三、地租地價運動規(guī)律特點所致
不論中外,土地由農業(yè)用途轉換為城鎮(zhèn)建設用途,或者通達度等等不理想的建設用地因環(huán)境大改善基礎設施成龍配套上馬,地租地價往往多少倍多少倍急升。
北京農業(yè)大學賀錫萍教授曾經依據(jù)《日本農林統(tǒng)計年鑒1985》計算,1983-1984年日本由農用土地改變?yōu)槌鞘薪ㄔO用土地,屬于立即城市化區(qū)域中的商業(yè)用地,地價平均陡漲80多倍。屬于非立即城市化且還未為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所覆蓋區(qū)域中的未來工業(yè)用地,漲幅
最小,但也為原農用地地價6倍多。1983年、1984年日本泡沫經濟尚未生成,全國城市平均地價以及全國城市按商業(yè)、居住、工業(yè)用途分類平均地價,年漲幅最大的不到6%,一般在3-4%左右,相當溫和平穩(wěn)。上述陡漲是由于土地轉向高效用途所致,并非泡沫經濟的反?,F(xiàn)象。
1988年我國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嘉定縣尤其受益,運輸?shù)鹊冉洕顒有市б娲蟠筇岣摺R钅?,嘉定縣一躍為全國首富縣。此高速公路興建前,沿線土地每平方米僅5元,建成后急升至25美元。順便講一下,這筆效益顯著的基礎設施投入,是通過收取通行費方式自我回收。
上述成倍成倍翻番的地價,運用成本法肯定是評估不出預測不到的。按“成本+利潤”的將本求利估算,“對本利”就大大超過社會平均利潤率,夠可以的了。尤其在只注重只掌握各類成本數(shù)據(jù)的情況下,也無根據(jù)作出“對本利”也大大低于客觀實際的判斷。
地租資本化的地價,屬于虛擬資本。不僅易于伸縮變化,且價格高走還是走低,并不取決于成本費用,而是取決于地塊的實際效用,特別是租方買方所愿意所能夠且所應當支付的地租地價。換句話說,地價不是“費用價格”,而是“效用價格”。所以,評估地價,核心是測算經營利用該地塊的實際效益效用大小以及走勢方向。不言而喻,估價以成本費用累加為特征的成本法,對此無能為力。
四、土地所有權權益保障所致
運用成本法評估地價必然舉措、主張之一,即將基礎設施投資視為地價構成板塊、通過收取地租形式回收,之所以不能成立,除以上分析之外,還更在于土地所有權權益不能被侵犯。
“土地所有權本身已經產生地租”,“地租這種土地所有權的特有經濟表現(xiàn)”,“只能用土地所有權的存在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