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下載APP
及時接收考試資訊及
備考信息
至近國內外各大手機品牌都開始著手發(fā)布自家新品,以蘋果秋季發(fā)布會為信號,新一輪的市場爭奪戰(zhàn)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除了iPhone13系列,華為、小米、vivo、oppo等一線品牌持續(xù)發(fā)力,曾經的“機皇”魅族在經歷過低迷期后也加入到高端機競爭行列,想要重回銷量巔峰。
魅族官方的秋季新品發(fā)布會,除了發(fā)布魅族18X、魅族18s、魅族18s Pro三款新機以外,還發(fā)布了Flyme 9.2系統(tǒng)、Lipro、PANDAER等30+新品,然而新品的市場反應平平,對產品本身也鮮少討論。
『“一代機皇”魅族 』
魅族是一家專注多媒體終端研發(fā)與生產的科技公司,于2003年創(chuàng)立。至初魅族還是僅生產MP3的廠商,在它發(fā)展的如日中天,且整個市場都認為MP3的發(fā)展前景還很大時,魅族卻決定轉型做手機。
雖然當時的魅族還不具備做手機的實力,也沒有相關經驗,在做第一款手機時也遇到了諸多困難,但在飽受市場的期待與質疑之后,魅族第一款手機魅族M8終于在2009年2月正式上市,而它一經上市就引燃了全國手機市場。
可以說M8不但征服了中國科技愛好者,甚至還在全球搶占了iPhone的地盤。根據數據顯示,M8推出僅兩個月,銷量就達到10萬部,短短5個月,銷售額就突破5億,被譽為“國產機皇”。隨后在2011年魅族M9 及此后兩年相繼推出的MX系列,都再次引發(fā)搶購狂潮。有如此良好開端的魅族,卻沒把這一手好牌打出應有的水平。
『 逐漸跌落神壇 』
魅族的手機路走得很順,到達巔峰的速度很快,但短短幾年時間銷量一路下滑,口碑也連年崩盤,到2019年幾乎徹底淪為國產手機的邊緣品牌,那么魅族究竟敗給了誰?
? 績效管理、人才晉升制度不完善。2014年春節(jié)前一天,魅族原副總裁、UI 設計總監(jiān)帶著一部分總監(jiān)和高級經理跳槽加盟樂視,一時間僅UI部門就有十位以上骨干離職,軟件部門一個星期左右人員幾乎走空,甚至聯合創(chuàng)始人兼總裁也面臨變動。
事實上,魅族的危機端倪早已顯現,2014年之前魅族的高管沒有任何股權,而直到核心人員出走后,魅族才拿出20%的股份推行員工股票期權制。
? 領導者對企業(yè)未來規(guī)劃的決策失誤。2015年資本介入,魅族開始調整發(fā)展方向,做了定位更低端的魅藍,為保證完成與阿里的對賭協議并搶占市場,2015年魅族銷量沖到2000萬臺,同比增長350%,其銷量的70%由魅藍完成。
但2016年智能手機普及紅利已消失,友商品牌早已在把握機會,向中高端機領域沖擊,贏得更多市場份額,魅族卻繼續(xù)深耕低端市場銷量,錯過了沖擊高端市場的至好時機。更關鍵的是,魅族的精品路線被打亂,采取了“連連發(fā)”的暴走模式,自家產品線混亂。
? 小米的強勢崛起。小米和魅族都是專注性價比的手機品牌,而兩者的分水嶺則是從魅族MX5開始的,小米看準時機將同款魅族旗艦手機的研發(fā)芯片用到紅米手機上,而紅米作為小米的低端產品,成功將魅族旗艦手機狙擊。
不僅如此,魅族在技術方面的企業(yè)理念與小米相比缺少了一些優(yōu)越性,論技術魅族不差,論營銷當時有操刀三星、華為爆款的營銷高手,魅族可能只是輸在了資本運營和互聯網思維上。
? 5G浪潮沒有給魅族喘息的機會。2019年各品牌的5G手機開始陸續(xù)上市,2020年5月一眾手機品牌的5G產品開始迭代,魅族的首批驍龍865的旗艦產品魅族17才正式發(fā)布,這樣的產品節(jié)奏顯然和華米OV等頭部企業(yè)不在一個量級。
此外,目前的智能手機行業(yè)拼的主要是供應鏈把控,尤其是ID設計,而近幾年企業(yè)新品的面孔越來越相似導致所有玩家都在拼細節(jié)。相機的調焦、屏幕的優(yōu)化、充電的效率等也考驗著每個手機大廠的研發(fā)能力。魅族在研發(fā)能力上與其他手機頭部企業(yè)相比并不占優(yōu),產生財力等方面的差距,而這又導致其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供應鏈的青睞。
總而言之,現今手機圈華米OV等霸主各據一方,魅族若想獲得突破還需重點布局科技創(chuàng)新,能否絕地反擊只能讓時間給出答案。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CMA是什么 | CMA考試 | CMA考試科目 | CMA考試難度 |
CMA報名 | CMA報名時間 | CMA報名入口 | CMA報名條件 |
CMA培訓 | CMA培訓機構 | CMA培訓課程 | CMA培訓費 |
CMA成績查詢 | CMA認證 | CMA報考條件和要求 | CMA合格分數 |
CMA學習資料 | CMA考試大綱 | CMA考試教材 | CMA試題回憶 |
Copyright © 2000 - galtz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會計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備20012371號-7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4445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