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會計網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金融的道德律

2002-02-26 00:00 來源:證券市場導報

  倫敦一直是國際金融的中心城市。雖然英國的政治、經濟實力早已今非昔比,但它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卻未見式微。個中原因,正如一位銀行家幽默地指出的“倫敦有運行良好的法律體系,有聲譽卓著的中介機構,有道德優(yōu)秀的職業(yè)人士,它唯一缺少的,就是錢。而錢是會向需要它也能保護它的人自己走過來的!

  實際上,如果對金融的所有內涵與外延進行不斷深入的分析。最后的結果,應該是兩個字:信用。金融業(yè)的產生源于社會對信用的需求;金融機構的地位源于社會對其信用程度的認可;金融產品更是圍繞于信用的價值的“信用工具”,在這樣一個層面上,最物質的和最精神的東西合為了一體;商品經濟社會的典型象征與人類文明的道德法則也合為了一體。

  每種社會狀態(tài)都需要一種道德力量來維系一種秩序。我們的爺爺們,對道德的最共同的理解是“以孝為先”者,維系了一個個大家族、大家庭的穩(wěn)定與有序,從而維系了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與有序;我們的父親們,對道德的最強烈的感受是“忠”,忠于黨、忠于組織。一個“忠”字,體現了在那些動蕩不寧、風云變幻的年代里,維系一種基本的信賴的欲求;我們這一代,對道德的最突出的需求,恐怕就是一個“信”字,在利益日益分化,關系日益復雜的現代商業(yè)社會中,“信用”應當是每個商業(yè)社會的參與者希望得到的最根本的安全的保障,一種游戲的規(guī)則。

  金融業(yè)就是因為它擁有了資金與信譽這兩大武器,成為了現代商業(yè)社會的物質上的與精神上的中流砥柱。

  但金融業(yè)的道德律也隨著金融領域的擴展而受到新的挑戰(zhàn),如電影“華爾街”、話劇“他人的錢財”等中,都引人注目地推出了一個有爭議金融與道德的問題:華爾街的金融巨子們對企業(yè)進行的冷酷的兼并,為了企業(yè)股價的上升,寧可造成工人的失業(yè),這種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贊成者們認為:這種兼并優(yōu)化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提高了效率,增加了利潤,體現了社會的進步——盡管這種進步在某些時候、對某些人是殘酷的;反對者們則認為:這種僅僅著眼于提高短期利潤率、著眼于股價升遷的價值觀點,忽視了人的需求的存在。而道德應當是對人的關注,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它當然是不道德的,違背人性的。在電影與話劇中,前者的觀點都征服了股東大會,成為觀眾心目中的成功者。也許,這就證明,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如果純粹從經濟的角度來說,道德的概念,可以解釋為一種交易成本,與所有其它的交易一樣,當參與這種交易的個體最多的時候,其成本就會因為規(guī)模效益而降至最低的水平;而只有少數人參與的交易,其成本往往是很高的,就一般而 愈來愈傾向于一種瞬息萬變的追求短期利潤率的效率游戲,“信用”帶來的安全感又在被“效率”這種更短暫但更具體的安全感所取代。

  也許,在若干年以后,又一位銀行家會指出:“某個城市具有最優(yōu)秀的金融效率,它缺少的不是錢,而錢是會自動地流向效率最高的地方的!边@將是金融的發(fā)展,也是道德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