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17 15:01 來源:梁杰 馬樹軍 段家菊
[摘要]目前會計誠信問題尤為嚴重,會計誠信教育迫在眉睫,本文對會計誠信問題及會計誠信教育在會計誠信問題中的定位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會計誠信教育的實施意見。
[關鍵詞]會計;誠信;教育
1992年我國爆發(fā)了第一起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造假事件——深圳原野,隨之幾年又有一系列的上市公司會計造假被曝光,此時人們開始意識到這不是單個的上市公司的造假,而是一場大面積的會計誠信危機。如果是單個公司造假,那是個別現(xiàn)象,但當出現(xiàn)上市公司大面積會計造假時,人們就不再關注個別主體的特殊性,而是開始認真地反思:是制度的因素還是道德文化的丟失?有人認為當今社會經濟利益主導人們的心靈,傳統(tǒng)的誠信道德幾乎淪喪,于是大聲疾呼加強教育;也有人認為道德約束在經濟利益的誘惑面前顯得軟弱無力,應該加強立法,從重處罰。在這十多年中,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guī),對會計行為加以約束,同時呼吁會計誠信教育,但無實質性的措施。國家和公眾都呼吁會計誠信教育,但是多年來會計誠信教育并未有實質性的進展,那么會計誠信教育在會計誠信問題中的定位或作用究竟如何?我們該怎樣實施會計誠信教育?在分析之前,本文首先對會計誠信問題作一下簡要地分析。
一、會計誠信問題簡析
1.會計誠信問題的含義:誠信是指誠實守信,不欺詐,會計誠信是指人為造成的會計信息所表達的內容與實際經濟活動是否相符。會計誠信問題的含義則要復雜一些,以往的研究并未對此有專門的討論,本文認為會計誠信問題至少要包括三個方面:(1)會計誠信問題是已經存在的一種會計誠信缺失的現(xiàn)象;(2)這種現(xiàn)象已經對社會造成了相當程度的麻煩,是急待解決的矛盾;(3)會計誠信問題不只是故意造成會計信息所表達的內容與實際經濟活動不相符這一簡單結果,而是這個問題從其產生可能性到最終形成的一系列的過程以及該過程所涉及的事務的總和。
2.會計誠信問題的發(fā)展與現(xiàn)狀分析:誠信是我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中最重要的規(guī)范之一,從春秋時代到先秦儒學再到宋明理學對于誠信道德都很重視。但我國古代重農輕商,所以在商業(yè)方面誠信制度并未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相反卻出現(xiàn)了“無商不奸”的說法。即使在今天的社會,雖然不再認為“無商不奸”,但倫理道德中的誠信觀念和經濟領域里的誠信制度也仍然還未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二、會計誠信教育在會計誠信問題中的定位
1.會計誠信教育定位的意義:國家會計學院會計誠信教育課題組曾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的可信度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僅有2.51%的總會計師認為財務報告可信,可見上市公司會計誠信問題的嚴重程度。如此嚴重的會計誠信問題,單靠立法、處罰,能治理得了嗎?回答是否定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會計誠信教育肯定是起作用的,但會計誠信教育在會計誠信問題中的地位究竟如何以及在該地為下會計誠信教育如何實施,卻是一個應該值得明確的問題,只有明確了它,才能真正地實施好會計誠信教育。
2.會計誠信教育在會計誠信問題中的定位:道德文化與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不同,政治制度、經濟制度能在短時期內更迭或變遷,而道德文化的改變卻是一個逐漸的,漫長的過程。但道德文化一旦為個體所接受,并內化于個體的身心,形成一種信念,便對個體的行為有極強的,長期的約束力。也正是如此,才決定誠信道德對個體行為的約束是基礎的,深遠的。會計誠信道德是誠信道德中的一部分,它要隨著誠信道德的大環(huán)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不可能單個的突飛猛進。道德文化的傳承主要是靠教育,所以這也決定了會計誠信教育在會計誠信問題中的定位:從縱向講,會計誠信教育不能起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它的作用卻是基礎的,深遠的;從橫向講,會計誠信教育要隨著誠信道德的大環(huán)境的發(fā)展而進行,不可能拋開大環(huán)境而唯獨讓它超然卓越。
三、會計誠信教育的實施
會計誠信教育在會計誠信問題中的作用是基礎的,深遠的,所以會計誠信教育應該是勢在必行,常抓不懈;會計誠信教育不能脫離誠信道德的大環(huán)境,故此會計誠信教育要與其他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具體來講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誠信教育要選定正確的范圍。近些年,很多人對會計誠信及會計誠信教育進行分析,其重點是強調會計職業(yè)道德教育和會計專業(yè)學生的誠信教育。無論是會計職業(yè)道德教育還是會計專業(yè)學生的誠信教育,其立足點都是會計人員,也就是說會計教育的范圍限定在會計人員。這表面上看很順理成章,但深究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卻覺得將教育范圍限定在會計人員,不但范圍過于狹窄,而且也未必能起到真正的作用。本文認為要清楚地認識會計誠信教育的范圍,就應該透過事情的表面,識別出會計誠信缺失的真正主使者。
通過對近些年會計誠信缺失案例和有關會計誠信實證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會計誠信缺失的真正主使者是公司的管理層或決策者,而會計人員往往是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工具,在此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并非會計人員。再者,在較大的公司集團里,管理層或決策者往往是站在更高的層次上運作虛假會計信息,作為普通的會計人員很可能都不能洞悉其中的緣由。如此情況下,我們把會計誠信教育的范圍限定在會計人員,這不但是范圍狹窄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此教育不會起到真正的作用。假如把公司的管理層或決策者納入會計誠信教育的范圍,讓他們懂得會計知識,接受誠信觀念,樹立法律意識,這不但有利于會計誠信,也對公司的經營有益無害。另一方面,無知者無畏,如果讓管理層或決策者有所知,即有法律意識,有誠信觀念,那勢必對他們構成一種約束。曾經有一個學者做過這樣一個實證分析:他把公司管理層的文化程度與公司誠信問題做相關性研究,其結論是文化程度越高,誠信的可能性越大。這一點從側面證明了把公司的管理層或決策者納入會計誠信教育的范圍的必要性。所以本文認為會計誠信教育范圍除了會計人員還應包括公司的決策者及其他相關人員。
2.會計誠信教育要有一個有力的實施者。目前,我國會計誠信教育主要是一些會計職業(yè)團體對團體成員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其覆蓋面并不廣泛,除此之外還有部分的高校對會計專業(yè)的學生進行了會計誠信方面的教育,其形式也多是空洞的說教。其實會計誠信教育已經呼吁了很多年,但會計誠信教育的現(xiàn)實狀況卻是零散、不系統(tǒng)的,似乎是并未有效的正真實施過,究其原因就是沒有一個有力的實施者。如此一來,就是有好的會計誠信教育的方法或內容,但也不能在實踐中得到實施。所以國家必須確定一個有效的會計誠信教育機構來指導會計誠信教育,并有能力把會計誠信教育對象約束到會計誠信教育的范圍內。
3.會計誠信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應該切合實際,不能流于形式。會計誠信教育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要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隨著新問題的不斷涌現(xiàn)而必然會相應的有所變換。所以會計誠信教育的內容應與社會的現(xiàn)狀相符合,應該切合實際。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著優(yōu)秀的道德傳統(tǒng),但目前是倫理道德中的誠信觀念與經濟領域里的誠信制度未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所以會計誠信教育的內容應重點放在傳統(tǒng)倫理道德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應加強會計誠信觀念與個人榮辱觀的融合;而不是死記硬背會計職業(yè)道德中的條條框框。
會計誠信教育的方法應該行之有效,避免空洞的說教,F(xiàn)在有很多人認為過去過于注重會計技能教育而忽視了誠信道德教育。其實會計技能教育和會計職業(yè)道德教育不能割裂開來,雙方應該結合在一起進行教育。拋開了會計職業(yè)道德,單純進行會計技能教育,那會使會計變成了數(shù)字游戲,不會發(fā)揮出會計事業(yè)的真正作用;離開會計技能,單純的進行會計職業(yè)道德教育,那只能是一種空洞的說教。會計技能與會計職業(yè)道德應該融合在一起,在會計技能與方法中應貫穿著會計職業(yè)道德的思想,某些會計職業(yè)道德可以融入到會計原則之中,去判斷會計方法的恰當與否,使會計技能真正的為會計事業(yè)服務
4.會計誠信教育要立足誠信道德的大環(huán)境,積極尋求其他方式的配合。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都在與周圍的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會計誠信也是如此,它不能脫離大的環(huán)境而孤立地存在,孤立地就會計誠信而進行會計誠信教育,這本身就陷入了哲學中所說的孤立的、片面的、機械論的觀點。通俗點說就是不可能單純通過會計誠信教育而達到“舉世皆混,維會計誠信獨清”。所以會計誠信教育應與其他方面的誠信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進。會計誠信教育要重視法律知識的傳播和法律處罰。只有會計誠信教育對象具有法律意識,法律才能在事前對他們起到約束作用,另外法律知識和法律處罰雖然不是會計誠信教育的內容,但是處罰的結果卻對會計誠信教育有深遠的影響,因為這種懲惡揚善的氛圍非常有利于會計誠信教育的進行。會計誠信教育還要積極利用輿論宣傳的配合。會計誠信教育機構的教育雖然是系統(tǒng)的、有計劃、有步驟的,但他的覆蓋面并不十分廣泛,輿論宣傳不但范圍廣而且易于營造一種氛圍,這種氛圍對會計誠信教育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
參考文獻:
[1]胡 霞:對我國會計誠信問題缺失的思考.經濟師,2003(12)
[2]國家會計學院會計誠信教育課題組.會計誠信及會計誠信教育.財會通訊,2004(4)
[3]卜 華 趙 斐 程 芳:會計誠信教育為先.事業(yè)財會,2005(2)
[4]李穎輝:試論會計誠信.中國科技信息,20006(1):77
【對話達人】事務所美女所長講述2017新版企業(yè)所得稅年度申報表中高企與研發(fā)費那些表!
活動時間: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動性質:在線探討